首页 >> 旗下产业 >> 规章制度 >> 正文

永利集团能源与化工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发布时间:2015-04-1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教育部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并且,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团队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因此,教学质量作为高校的灵魂与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
一、基本原则
(一)周期性监控与时效性监控相统筹。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定要做到周期性监控,形成期初、期中、期末、学期、年度五个阶段的常态教学监控报告制度,同时根据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健全教学督导实时监控制度,以发展性评价观为指导,不断优化质量监控目标、制度、价值观与系统组织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全面监控与重点监控相兼顾。全面监控就是要进行全程、全员的教学质量监控。其中,全程性要求从系统观点上严格抓好人才培养的“入口”、培养过程、毕业“出口”质量关,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全员性要求涉及既是监控主体又是监控对象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在不同的监控环节要素中,做到角色互动与角色转换,形成双向监控、互相监督;同时,通过检查自身教学质量问题出现频率的高低,或监控要素重要性的阶梯程度,既有重心又有导向地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关键点,其既可来自学校层面,也可来自各院系层面。
(三)外部监控与内部监控相结合。根据实施监控的不同主体,教学质量监控可分为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种类型,外部监控主要是外界对高校进行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监控和评估;内部监控主要是高校根据预设的质量目标,对自身涉及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评估,通过建立内部外部、宏观微观层次相结合的监控制度,能够使高等教育“利益关系者”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控。
(四)规范性监控与自主性监控相统一。规范性监控作为静态监控,是刚性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以约束为主的系列化、配套化的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严格执行量化的质量规定,以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自主性监控作为动态监控,是柔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本管理,认为教学质量监控不仅是针对教学人员的监控,也是对教学质量行为的监控。
    二、基本措施
1、我系教师为本科生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验课任课教师均纳入教学质量监控。学院重点对主干课程、新开课程和新上岗青年教师所讲授课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系教学监控工作由系党政领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导向作用。监控内容为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
2、系党政领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采取随堂听课和检查实验课,了解教学现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教学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听课人员主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情况,分析和研究教学状况,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3、学生评价由授课班全体同学参与,利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里通过学校基于网络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对于评价较差的教师,学院领导和课程组长对本人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改进计划。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归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并用于教学服务工作量、教学评奖、岗位津贴发放等的参考依据之一。
4、严格教学管理, 切实抓好开学教学准备、期中教学质量和期末考试考场的检查工作, 建立健全对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评估的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学生毕业设计和实习的检查制度, 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加强教与学的互动, 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经验,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本体系2013年1月开始实施。